以舞台艺术为脱贫攻坚助力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11-02
我省大型话剧《塞罕长歌》用舞台艺术诠释塞罕坝精神,入选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并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10月30日、31日,入选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我省大型话剧《塞罕长歌》,在北京二七剧场连演两场。此前,这部感人至深的话剧已在各地巡演80场,并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部话剧如何能够再现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半个多世纪来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如何用舞台艺术诠释塞罕坝精神?记者就此专访了该剧编剧之一孙德民。
最能拨动艺术创作者心灵之弦的是生活。“对生活的提炼一定要以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细节作为基础。”话剧《塞罕长歌》创作之初,孙德民带着主创团队在3个月时间里14次走进塞罕坝,走访了五六十位务林人,深入生活,聆听他们的心声。有了丰富的生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才有选择,才有典型。孙德民认为,创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带着饱满的激情去创作。要从生活中寻找人物的命运、生命过程、精神和情感的丰富内涵。同时,选择生活中的个性化、陌生感,把生活中的鲜活和丰富演绎成舞台上的感动和艺术穿透力。
“生活中感人的故事很多,要把它们搬到舞台上,必须进行选择。寻找和选择那些最能体现‘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人物和故事,这是剧本创作的指导思想。”孙德民说,一年多的前期走访、创排过程,也让自己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塞罕坝建设者们回忆起艰苦造林经历时眼中闪烁的光,也照进了孙德民的心底,激励着他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半个多世纪,三代务林人的努力,使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如此庞大的人物群像,怎样在话剧舞台方寸之间进行艺术诠释?
孙德民坦言,这个题材放在戏剧舞台上难度很大。它没有一般戏剧应该有的贯穿性的矛盾对立面,没有完整的起伏跌宕的情节故事,甚至没有统揽全局的主人公。怎么办?在创作中,孙德民不得不放弃陈规,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如今呈现在舞台上的《塞罕长歌》的三个板块:把笔墨分别集中在主人公佟保中祖孙三代务林人的身上,一代人为一个板块,分别写出三代人的故事、命运,既各有区别,又相互衔接;既有分割,又有联系。剧中第一个板块展现了第一代务林人的故事,突出老一代务林人的浴血创业。第二个板块描摹出以佟保中的儿子佟刚为代表的第二代务林人的艰苦守业,彰显塞罕坝务林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高尚精神。第三个板块着眼第三代务林人——佟保中的孙子佟小林的智慧兴业。
“作为绿色发展典范,现在的塞罕坝已经成为生态旅游景区,它与山水林田湖草已形成生命共同体,向绿色要效益,不仅成为守卫京津的主要生态屏障,也成为华北‘绿肺’。”孙德民说,希望通过《塞罕长歌》这台话剧展现塞罕坝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以舞台艺术作品为脱贫攻坚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源自:河北日报
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10月30日、31日,入选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我省大型话剧《塞罕长歌》,在北京二七剧场连演两场。此前,这部感人至深的话剧已在各地巡演80场,并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部话剧如何能够再现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半个多世纪来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如何用舞台艺术诠释塞罕坝精神?记者就此专访了该剧编剧之一孙德民。
最能拨动艺术创作者心灵之弦的是生活。“对生活的提炼一定要以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细节作为基础。”话剧《塞罕长歌》创作之初,孙德民带着主创团队在3个月时间里14次走进塞罕坝,走访了五六十位务林人,深入生活,聆听他们的心声。有了丰富的生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才有选择,才有典型。孙德民认为,创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带着饱满的激情去创作。要从生活中寻找人物的命运、生命过程、精神和情感的丰富内涵。同时,选择生活中的个性化、陌生感,把生活中的鲜活和丰富演绎成舞台上的感动和艺术穿透力。
“生活中感人的故事很多,要把它们搬到舞台上,必须进行选择。寻找和选择那些最能体现‘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人物和故事,这是剧本创作的指导思想。”孙德民说,一年多的前期走访、创排过程,也让自己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塞罕坝建设者们回忆起艰苦造林经历时眼中闪烁的光,也照进了孙德民的心底,激励着他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半个多世纪,三代务林人的努力,使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如此庞大的人物群像,怎样在话剧舞台方寸之间进行艺术诠释?
孙德民坦言,这个题材放在戏剧舞台上难度很大。它没有一般戏剧应该有的贯穿性的矛盾对立面,没有完整的起伏跌宕的情节故事,甚至没有统揽全局的主人公。怎么办?在创作中,孙德民不得不放弃陈规,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如今呈现在舞台上的《塞罕长歌》的三个板块:把笔墨分别集中在主人公佟保中祖孙三代务林人的身上,一代人为一个板块,分别写出三代人的故事、命运,既各有区别,又相互衔接;既有分割,又有联系。剧中第一个板块展现了第一代务林人的故事,突出老一代务林人的浴血创业。第二个板块描摹出以佟保中的儿子佟刚为代表的第二代务林人的艰苦守业,彰显塞罕坝务林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高尚精神。第三个板块着眼第三代务林人——佟保中的孙子佟小林的智慧兴业。
“作为绿色发展典范,现在的塞罕坝已经成为生态旅游景区,它与山水林田湖草已形成生命共同体,向绿色要效益,不仅成为守卫京津的主要生态屏障,也成为华北‘绿肺’。”孙德民说,希望通过《塞罕长歌》这台话剧展现塞罕坝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以舞台艺术作品为脱贫攻坚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源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