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若想紧抓观众,就必须立足于厚实的生活体验、感人的形象塑造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必须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在极短的篇幅里,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作为诠释和演绎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业精神的力作,话剧《塞罕长歌》就是这样一部构思精巧、思想厚重、震撼人心的文艺精品。
由孙德民等编剧,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创排的《塞罕长歌》是以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奋斗史为主线,讲述了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以佟保中、李斌、杨宁先等为代表的务林人,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带领林场职工在“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五十五载“战天斗地”,躬耕不息、植树不止,建设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的故事。
故事情节真实感人是这部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作为一部纪实性的话剧,真实是打动观众的最直接力量。塞罕长歌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是真实的,而话剧作为艺术作品,则需要艺术的加工。三代务林人,五十五年的坚守与躬耕,一部话剧的篇幅,不可能全景式的展示。编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将塞罕坝务林人战胜荒原、植树造林的故事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剧作以三代务林人接续讲述的视角切入,在剧作主体上则巧妙的选取了第一代务林人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第一代务林人生活和情感为原型,并从中截取了六女上坝、马蹄坑会战、林海干旱等一系列塞罕坝真实事件为主要片段,将第一代务林人住马架子、吃黑莜面、喝雪水、挑大粪等艰苦的生活场景自然的穿插在剧中,以点带面的将三代务林人始终如一、默默无闻的坚守,诗意的转化进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戏剧作品中,将故事的真实性与戏剧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把五十五年的时间跨度,整合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把三代人的青春故事与生活现实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整个故事温暖真实,节奏鲜明,展现出较强的戏剧张力和结构美感,并一次次拨动着观众们的心弦,带领着观众进入到一个触碰理想和希望,体验崇高美的艺术洗礼中。
鲜活的人物形象,是这部作品成功的第二大因素。和一切艺术作品一样,优秀的话剧要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要展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塞罕长歌》的审美价值,除了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描绘出了塞罕坝五十五载绿色发展的恢宏画卷外,还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佟保中是剧中的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位人物形象。这位曾经在大幕拉开就要当“逃兵”的务林人,在上甘岭精神的感召下,留了下来。但留下就必须面对黄沙莽原、无法生活的恶劣条件,面对一次次低成活率植树和育苗的失败,面对无法堂前尽孝的人生遗憾,面对妻子的不幸离开。然而,面对白毛风肆虐、雨淞旱灾,亲人伙伴的伤痛离别,佟保中始终没有倒下,没有再次成为“逃兵”。而是一次次以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来力挽狂澜,带领队伍砥砺前行。正如剧中写的一幅对联;上联“一天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 下联“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 横批“乐在其中”。这是何等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透过这激情豪迈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了责任和担当意识的“碧血丹心沃新花”的“热血男儿”,这样的佟保中已经不只是在植树,他更是在播种一种信念,一种舍我其谁,久久为功的“塞罕坝精神”。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书写,才能在舞台上化作一道光,澎湃出塞罕坝人的坚守、责任和奋斗激情。
杨宁先是那个年代里充满了理想和抱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一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敢于舍弃一切的人。他为了种树,毅然舍弃北京优渥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带着老婆孩子,举家搬迁到塞罕坝;他为了育苗攻关,废寝忘食、鞠躬尽瘁;在运输旱死的树木,被砸成粉碎性骨折,却依然执拗的让女儿把他推回塞罕坝,战斗在植树造林的第一线。还有那也是举家迁到塞罕坝,在塞罕坝种了一辈子树的老场长李斌,病重之际,最后要求是把自己埋在亲手种下林子里。这些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和塞罕坝熔铸在一起的务林人,他们在用生命来植树造林,树林与他血脉相通,他的生命与树林已经浑然一体,难舍难分。
不仅是佟保中、李斌、杨宁先,剧中的任晓君、秦海生、张莉、佟刚,还有成百上千的林场职工,还有一代代塞罕坝务林人,他们是一组组群像,是一组组和佟保中一样的人,他们围绕在佟保中、李斌、杨宁先周围,像佟保中、李斌、杨宁先一样,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诠释着信念与梦想,用青春和生命来营造和捍卫生态环境的初心。当任晓君带着自己的同学毅然决然的上坝来;当马蹄坑会展的誓言响起,当石质阳坡上的树苗迎风摇曳,这些鲜活的人物那艰苦奋斗永不停歇的意志,那将使命变成生命,将种树化为人生的激情,瞬间就将观众带进了那个充满理想、使命、热血、担当的火热年代中。而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深沉厚重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展示了塞罕坝的先驱者和后继者为防风阻沙蓄水源,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拱卫京津冀的蓝天勇气和担当,更闪现着塞罕长歌矢志不渝、执着坚定、用生命和信念植树造林的不朽精魂。
作为一部优秀的话剧作品,无论是环境氛围的渲染,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人物冲突的设计,都需要通过细腻而准确的舞台呈现来传达。
话剧《塞罕长歌》在制作上努力让科技赋能艺术展现,其舞台呈现恢弘大气,舞美设计独具匠心。大幕拉开,就吹起了令人恐惧的白毛风,漫天雪花狂舞翻滚,人被埋进雪窝子。肆虐的风沙、无边的大雪、贫瘠的山脉,在充满写实舞美设计和多媒体影像技术的交互作用下,将塞罕坝恶劣的生存环境逼真的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当年务林人的艰辛。遭受旱灾的场次里,十多万亩松林在骄阳里轰然倒下,枯树遍地的惨烈景象,极大扩展了戏剧的表意空间。而到了第三代务林人佟小林的时代里,则用百万亩的林海形成了苍翠浩渺的绿色海洋,不仅与开幕的枯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更为值得肯定的是《塞罕长歌》直接将电影引入话剧舞台,影视与舞台剧情无缝衔接,极大地拓展了话剧艺术的舞台表现力。电影《上甘岭》及其主题歌《我的祖国》不仅是第一批务林人的精神源泉,更是全剧的叙事和情感基调的贯穿。作为孙德民的话剧作品,《塞罕长歌》一如既往的努力张扬着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当中秋夜的口琴声响起,当《我的祖国》的旋律萦绕,激情、理想、青春、热血在舞台视听那诗意的裹挟下不断弥漫。这种诗意的弥漫不仅突破了承德话剧团十分擅长的现实主义的基调,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塞罕坝务林人那充满理想和韧劲的生命回响,也为话剧舞台的多维度表达带来了新鲜的感受和尝试。在和谐到位的音效营造的氛围里,承德话剧团的演员们以他们的深厚的艺术修养,给予了剧作中人物性格最真切的把握,恰如其分地呈现出剧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借助富有地域特色的俗语和对话,塑造了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动心魄”的人物,不仅将观众带入诗化的意境和氛围之中,还以一种高亢壮美的艺术张力,完美诠释了《塞罕长歌》崇高的主题意蕴。
《塞罕长歌》是一部故事情节精彩完整,构思编排独特巧妙的话剧,剧作通过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用生命植树造林的奋斗历程,以艺术的手法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深刻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是一部能够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优秀话剧,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相信,随着话剧《塞罕长歌》的演出,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必将被更有效地传颂,生态文明观将更加深入人心。(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杜滇峰 )
责任编辑:王建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