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你的身旁 你的胸膛,历史和今天 一样滚烫;倾听你的生命 你的脉动,岁月磅礴着 一样力量!太行,我的太行;太行,我的故乡……”,随着主题歌的唱响,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音乐剧(歌舞剧)《太行赞歌》于2023年4月25日-29日在省会河北艺术中心大剧场开启首演。该剧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演艺集团出品,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创排、演出。
创作背景——
关注现实题材,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蓬勃丰富的当代题材,是文艺创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2012年12月29日,十八大刚刚落幕,对阜平有着深厚“情结”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了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在村民的炕头上、场院里,听取民声,了解民意,并在这个年终岁尾、春天即来的日子里,向全党全社会发出脱贫攻坚之战的号召。阜平,成为党中央吹响扶贫攻坚战役号角的起点。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布: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脱贫攻坚这场考试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向人民递交了一份沉甸甸又金灿灿的收获与答卷。 8年的精准扶贫之路,8年的脱贫梦想之路,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变之旅,有太多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故事,有太多鱼水情深、党群一心的事迹,有太多提振精神、改变山河的奇迹,值得文艺家饱蘸笔墨,激情抒写。这其中,以一台色彩丰富、样式多变、风格厚重,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大型史诗性歌舞剧予以展现,具有催人奋进的深远意义。音乐剧《太行赞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2021年3月启动。
作品立意——
比之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创作的同类作品,该剧更为鲜明的意义在于:揭示阜平脱贫在中国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启航意义和冲锋号价值,以及“阜平脱贫道路”在“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具有的样板和示范意义。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演艺集团对该作品的定位,要实现“五个度”:一是高度。从习总书记和省领导几次到阜平调研、推进扶贫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全县域规划,从“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的“六位一体”模式到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阜平探索”和脱贫之路有着“中国道路”的意义。这部作品,与全国涌现出的诸多扶贫作品相比更具代表性、示范性;二是长度。阜平,著名的革命老区,晋察冀军区曾驻扎于此,红色基因在这里星火相传。战争时期,9万阜平民众在贫瘠的山水间以磅礴深沉的爱养育、支持了9万战士。并以参军2万人,牺牲5000人彰显其风骨。聂荣臻同志先后在阜平11年,曾留下“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遗训。习总书记少年时期就读的八一小学,其前身正是阜平城南庄的荣臻小学,第一次在阜平考察时同样念及此。几代共产党人将人民放在心中,将脱贫记在心里。这条扶贫之路,并不仅仅是8年这一时间段,而是百年精神传递,是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战争时期军民关系,不畏强敌、救亡图存的抗战精神,和“赶考”路上的百年大党在今天的延续与转化,在实现对人民初心和承诺中的重焕与脉动。因此,这部剧就有了放置在建党百年这一坚实背景并配合当前党史教育这一深刻意义;三是厚度。太行一脉,厚地高天,其挺拔坚强,是河北人民乐观豁达、不肯服输的集体精神写照。正因这种精神,沉睡的高山一经唤醒就山鸣谷应,宽厚的大地一遇“惊蛰”就萌动崛起。该剧,正是要塑造一批具有太行风骨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形象,他们,是这个作品的厚度,也是今日河北的厚度;四是广度。河北文化,多姿多彩。太行民歌《走山梁》,曾为聂荣臻同志表演过的霸王鞭……都将有机地融入到本剧音乐中,为此剧增加广度,使其更具艺术的感染力和舞台美感;五是温度。摆脱贫困,让人们有尊严地活着,这是回荡在党与百姓之间的温情、温热与温度。
创作过程——
该剧凝聚了包括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陈建忠,河南省实力编剧倪文皓,河北省歌舞剧院一级导演赵冰峰、一级作曲刘军科、一级舞美设计荣虎,河北省话剧院一级导演许璇,河北省青年歌唱家李胜军、田小明等以及北京市优秀灯光设计师王瑶等在内的省内外优势团队,“京冀豫粤”四地艺术家共同加盟。创作团队几次深入到阜平,参观城南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旧址,到县委和扶贫工作组座谈;到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等地实地采访,在村民家的小院中倾听乡亲们的心声,积累创作素材,找寻创作灵感。舞美设计团队更是翻山越岭,在太行山道和山间褶皱中去抓取视觉“种子”,为作品建立舞台形态;音乐创作团队则深入到当地民间音乐组织中去采撷地方音乐元素,以保证这部作品在声音中“听到河北,听到阜平”。
作品内容——
歌舞剧以“日记体”的方式结构。由序幕和《大山的脚步》《一条长路》《迎春的号角》《一个都不能少》四场及尾声构成。通过主人公郝雨的扶贫日记和他的回忆“视线”,回顾八年脱贫工作的艰难与奋进,迈入乡村振兴的自信与激情:八年前,面对唱着《走山梁》走出大山讨生活的青壮村民,想要留住失学少年的马老师,带着羞愧折断霸王鞭的村主任满叔,故土难离依然想要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恶劣环境中改变命运的乡亲和守着一片坟茔不肯下山的喇叭爷,郝雨和扶贫工作组发下“不让大山变个模样”就绝不离开的宏愿。在带着一众共产党员艰难寻找脱贫之路中,他们遇到过群众的质疑。23个摁在承包合同上的红手印,让乡亲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以身作则;“六位一体”这一具有示范性、推广性的脱贫思路,则让老百姓有了跟随和走下去的信心。当脱贫任务完成,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喇叭爷却怎么也不肯下山搬进崭新的楼房,山中那48座坟茔埋葬的那段壮烈往事,让所有人都重新审视太行这座大山:摆脱贫困,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过上有尊严的日子,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给人民的承诺,也是他们以信仰和牺牲做出的答卷……
艺术特色——
抒写太行,当有磅礴之气;唱出赞歌,当有时代气象。
歌舞剧《太行赞歌》以灵动的叙述,大气恢弘的舞台呈现,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融合河北民间音乐元素的旋律,艺术化地再现了阜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的动人形象,也将脱贫之路与这片土地上的红色传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
叙述方式:该作品以“日记”作为结构线,通过讲述、戏剧表演、舞蹈音乐将阜平脱贫致富过程艺术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剧中,将大量使用歌队这一自由、灵活的形式:这歌队,时而是百姓,是乡亲;时而是村中反对的声音和力量;时而是回乡的年轻人,甚至是表演的支点和舞台造型。可以叙述,可以抒情,可以和场上人物形成戏剧性冲突、对话和音乐交流。歌队的运用让舞台更灵动。
舞台美术:整个舞台设计采用大写意理念,从本剧题材和阜平历史、地貌中提炼出最具标志性的形象放大、夸张、艺术化,实现“四个一”:一座山:整个背景是以太行山脉为视觉,大色块和太行麻布一般的朴拙感、丝缕感,让其既具体,又具有形象美感。根据剧情所涉及的村落、环境,在局部上做变化,如院落、蘑菇棚等,做到点面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宜。一座台:将整个舞台的基础平面将设计为转台,转台之上,是曲折蜿蜒、可以用作表演支点的台阶。转台起到切换场次的作用,也起到了延展历史空间、时空转换的作用,让时空转换更为自由。一条路:一条绵长的道路,是百年红色之路,是脱贫振兴之路,更是精神传承之路。这条路,从转台一直蜿蜒到整个立体背景中。是剧中人艰难寻路、拓荒之路、追求幸福之路的象征,更是让舞台流动和拓宽的演绎之路。一幅画:以上所有元素,形成一幅阜平脱贫致富的壮丽史诗和山水画卷。阜平,太行山“最绿的县”这一特点,也将通过四季变化,灯光布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音乐形象:最大程度实现河北音乐,尤其是太行、阜平民间音乐的戏剧化和现代化,民歌、吹歌、霸王鞭乐舞的转化,将会让这个题材显得地方色彩浓郁,且气韵生动。在音乐整体布局上,将突出某一旋律,反复强调(建议以由霸王鞭曲调演化来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主旋)。力求留下1-2首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的歌曲。
这是河北省歌舞剧院创排的第一部大型音乐剧,也是剧院在不断摸索中,找准定位,发挥歌舞并重优势,“以歌舞演故事”,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勇于创新,以艺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一次大演兵。获得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是对该项目的极大鼓励。 据悉,河北省歌舞剧院将在国家艺术基金结项验收后,谋划该剧的后续市场演出,争取将其做简化版、演出版,下沉到阜平乡村去,为更多的观众和游客演出,实现文旅结合,让作品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