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剧目《青松岭》再续新篇,《青松岭的好日子》进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演出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一部魂牵五十载的续作,一幕中国乡村变迁史。7月13日至1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演艺集团承办,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创排的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受邀进京参加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从石家庄首演,到承德展演,再到北京天桥剧场上演,舞台之上,青春飞扬,绿水青山,人心不老,那熟悉的旋律、地道的俗语、鲜活的人物……让古老的青松岭巍然屹立,厚重而诗意地擘画出“青松岭新传”,在遥相辉映中奏响时代号角。
演绎新中国乡村“创业史”
“不走前人路,绿水青山长。要问青松岭哪里去,新时代的大道奔前方……”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登上舞台以来,旧曲新词感人无数。“从当年的青松岭,到今天的青松岭,我看到了一部新中国的乡村创业史。”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在观演后心潮澎湃,如此评价。
生动感人的观念之变、绿水青山的致富之路、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前景……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一直备受期待。上世纪,由承德话剧团创排的剧目《青松岭》曾两次搬上银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而这次的新剧则讲述了车把式钱广的外孙女秋歌,大学毕业后回到青松岭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以老师李保国为榜样,以科技兴农的方式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改变旧的农村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水青山的发展之路……
“多重主题,有着复合型的意义结构,但核心非常明确。”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认为,这部戏以一种宽广深邃的目光审视了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审视的舞台表达超越了以往写农村变革的作品,以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表明,如果曲折是客观的历史存在的话,那么每一步曲折当中,都能发现我们党领导群众追求好日子的艰辛探索和努力,所有的这一切都汇聚成今天乡村振兴的使命。
“写戏,除了要动情,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性精神的照耀,特别是话剧,若没有理性的精神,在叙事上就缺乏力度,而这部戏的思想深度是非凡的。”中国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等人认为,在理性精神的照耀下,这部作品打通了历史和现实,还指向了未来。创作者站在高起点上,以当代视野对同一题材进行二次创作,有历史纵深感和乡村振兴新景观,独到、新鲜而深刻。
“表达农民愿望——我们要过好日子!我们走过的路不管怎么曲折,有一个方向从来不变,那就是不断尝试、探索、创新,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和演职人员交流时,著名剧作家欧阳逸冰充满激情地说,“青松岭的变迁,描摹出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是整个中华民族100多年来不断探索奋斗出来的。”
创编联动共塑党员新形象
一幅青松岭画卷,见证五十载变迁。这背后,是编剧五十年的牵挂。
“这部戏,在心里缠绕了几十个春秋。”编剧孙德民说。上世纪70年代初,他跟剧作家张仲朋完成电影《青松岭》之后,就一直默默牵挂着,凝望着青松岭的岁月变迁。路是一步步蹚出来的,一个老典型、老山村,在时代变迁中必然走过曲折、有过焦虑,那么如何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创造新辉煌……
“精神的守望”是剧作家的“天性”,在孙德民看来,戏剧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人民呼吸与共。正是这个意义上,他有时愿意停一停,向来路回望审视,对一些老题材进行新发掘,展示其新的时代精神,传达出时代脉动和人民心声,给人奋进的力量。半个世纪的沉淀,冲击着孙德民的心灵,最终,他毅然决定二次创作“青松岭”,再度深入塞北的乡村走访采风,以时代精神为中国乡村振兴立传。
编剧、导演、舞美、唱腔、灯光……《青松岭的好日子》,可谓强强联合。
“廖向红导演非常细腻,她总能够润物细无声地给人物和舞台注入独特的情境、诗意的情怀。”专家们认为,以导演为首的主创团队对剧本有着深刻的思想领悟,又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舞台表达进行了精彩阐释,让青松岭变得真实而艺术。其中,纯正的乡村语言、浓郁的乡土氛围、精彩的幕间伴唱……既凸显了真实感,又赋予这部戏诗性的风格,充盈着抒情性和音乐性。特别是对主人公秋歌的舞台塑造,在吃透剧本内涵的基础上,艺术化地创作提升了秋歌的独特性,把秋歌的内心独白、内心活动作为舞台叙事的前后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艺术空间。
“树立了新时代年轻共产党人的形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认为,剧本和舞台创作均是在“描容塑像”,共同呈现今天年轻一代共产党人的崭新形象。明亮、纯粹、干净,没有那么多苦难和包袱,勇敢无畏、襟怀坦荡……舞台上的“这一个”,是这个时代才能产生的这一代人的形象代表。整部剧作,朴实清新当中的浪漫书写和浪漫主义当中接地气的表述,紧密地融为一体,呈现出壮丽恢宏的理想主义之光,给人以心灵洗礼。
深扎燕赵大地出精品育人才
创一台戏不易,出精品更不易。《青松岭的好日子》在石家庄首演后,又经过新一轮打磨,参与了“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此次进京演出更是广受好评,社会反响热烈。“优秀的舞台艺术,是历史和时代的反映。这部作品的诞生,带来诸多启示,非常值得借鉴、吸收和发扬。”专家们纷纷表示。
“我知道,他写这个戏已经酝酿好多年了,其中的好多人物都在他心中活了很多年,呼之欲出,不写不快。”仲呈祥说。人民的艺术家,天职就是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部戏能感动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就是因为它扎根于大地。可以说,编剧孙德民和承德话剧团用心用情用功地写好、演好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一种人生的坚守和艺术的传承。
自1964年调到承德话剧团开始,孙德民一辈子没离开戏剧,近60年来,先后创作50余部戏剧和10多部影视剧,屡获大奖。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为农民和农村书写,《百合岭》倡导生态环保理念,《雾蒙山》反映农村改革艰难历程,《李保国》歌颂扎根太行山的时代楷模,《塞罕长歌》展现塞罕坝生态建设故事……
“生活是艺术之源,这种扎根乡村的创作,接地气、有活力、有力度。”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说,《青松岭的好日子》具备了“山庄戏剧”所有优秀特征,又延续了承德话剧团一贯风格,清新朴实,有泥土味,表演更令人惊叹。舞台上能如此默契相融、凝练呈现,没有多年的密切配合和彼此熟悉,恐怕难有这样的效果。
专家们认为,这也从创编角度告诉人们,河北戏剧有着非凡厚重的优秀传统,非常值得发扬。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剧作家和剧团的心血,坚持讴歌时代和生活,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立足特色、出精品出人才的追求。
“我们有辉煌的历史,但攀登没有终点,好传统好底蕴好特色不能丢。这部作品的创排,主要是年轻人担纲,在呵护继承中锤炼,一代代发扬光大。”承德话剧团团长王家奇告诉记者,《青松岭的好日子》曾于去年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的“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这次能够代表河北人民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是一份备受鼓舞的殊荣。接下来,将对此次进京演出予以认真总结,期待经过持续的打磨,让这部戏成为流传久远的精品力作。
源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