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酣畅淋漓 台下心潮澎湃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9-02
舞剧《天边的鼓声》剧照
舞蹈史上历史悠久的鼓舞,融入慷慨悲歌的抗日故事,将会迸发出怎样惊天动地的力量?9月1日,河北省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天边的鼓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首演,该剧被文化部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展演剧目,“震撼”“感动”成为观众对该剧最多的评语。以小见大传递民族精神
“这部剧带着感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些话用语言无法表达,用‘天边的鼓声’来表达更震撼人心。”看过该剧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这样评价。
舞剧《天边的鼓声》讲述了太行山麓一个世代制鼓、击鼓的小山村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传奇故事。“该剧舍弃一般抗战题材作品恢宏史诗般的大剧情、大格局,而是以一个鼓艺世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为主线,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和欺凌,讴歌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反抗精神。”该剧编剧咏之表示,《天边的鼓声》以小见大传递情感,对燕赵儿女的勤劳、勇敢、坚强进行了艺术化的舞台展示。
因为讲述燕赵大地的抗战故事,《天边的鼓声》在编舞、音乐上,对河北文化元素的注入成为一大亮点。河北有着源远流长的鼓艺传统,而“鼓”作为该剧一大核心形象贯穿全剧,不仅集中了常山战鼓、花盆鼓等多种类型的鼓,而且用专门舞段展现了击鼓、制鼓的场面。为了准确展示制鼓工艺,主创团队查阅资料、拜访艺人,做了大量功课。
振奋人心之作
《天边的鼓声》是河北省歌舞剧院继1995年创排大型民族舞剧《轩辕黄帝》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舞剧。舞剧《轩辕黄帝》曾获文华新剧目奖,导演王家朋时隔20年再次导演舞剧《天边的鼓声》,他说这缘于自己的使命感,“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用舞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献上我们对艺术的探索,非常有意义。”
“舞剧的剧本创作非常艰难,需要把文学剧本变成舞台剧本,对各个角色进行细化,每一场戏的风格、情感都要交代清楚。”同样作为《天边的鼓声》编剧的郭雪说,该剧从去年8月开始策划,今年4月完成剧本创作,中间多次重写。
演出现场,展现传统技艺的“挫绳舞”“熟皮舞”“踩鼓舞”等多幕场景,引来观众热烈的掌声,特别是全剧两段重头戏——第二幕的大丫与冬娃的爱情双人舞、结尾部分的师傅与女儿大丫的双人舞都在5分钟以上,演员跳得酣畅淋漓,观众看得心潮澎湃。
这部舞剧共有50余位舞蹈演员参演。除师傅、大丫、冬娃3位主角的扮演者为特邀演员外,其他大部分演员是来自河北省歌舞剧院的“90后”。所有演员在酷暑中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完成了该剧排演。“排练第一周,80%的演员腿因为浮肿粗了一圈,但没有一个人因为太累而提出休息。”该剧执行导演杜燕峰说。“参与该剧创作过程中,明显感受到河北省歌舞剧院的演员们对排演这部戏的热情。”该剧服装设计、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韩春启说。
沉下心来进一步锤炼
王家朋介绍,除9月1日、2日在石家庄的两场演出外,该剧还将于9月20日至22日赴天津、10月26日至30日赴北京演出,在两地演出间隙,还将在河北保定、唐山、邯郸等地进行演出,之后还会前往贵州、上海等全国其他地区演出。
首演之际,河北省歌舞剧院请来数位专家为该剧把脉。“现在,全国各地的舞剧创作风起云涌,河北舞蹈界沉寂已久,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一部作品出现。”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说。“一部好的舞剧要具备四方面因素——立意、抒情、炫技、造型,该剧剧本很好,炫技要紧紧围绕人物,鼓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打起来要惊天动地。”欧建平说。江东则表示,剧本在叙事上做到了高度凝练,目前应该加强的是全剧的时代感,要凸显硝烟弥漫的感觉。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周萍认为,该剧的立意和角度新颖,但有些细节的转化还需更有深度。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边发吉说:“河北的常山战鼓打到精彩时,让人的头发丝都立起来,该剧要进一步把鼓舞人心的气势表现出来。”
河北省歌舞剧院院长郭玉红表示,接下来将带领主创及演员团队到各地鼓乡继续体验生活,对该剧进一步打磨和完善。
源自:中国文化报